说起金庸和琼瑶,大家都不陌生,两人乍看毫无关系,不过其实他们都与同一个人是亲戚网络股指配资哪家好,这个人就是袁晓园。
袁晓园和琼瑶在建国饭店
想要说袁晓园的人生故事,可以有太多的切入点:靠实力、不靠家世的奇女子,不慕财权、热爱事业的女税务官,意志坚强、心怀祖国的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汉语拼音的筑基人,跨越世纪的长寿老人……她的一生实在太多传奇,每一笔都十分精彩。
1901年5月10日,袁晓园出生在常州武进县一个官宦书香家庭。她自幼天资聪明,三岁吟诗,四岁习画,特别喜欢诵读古文。早慧过人的袁晓园,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为一个才女,写得一手好字和漂亮的文章。
袁晓园15岁时,她的父亲出任河南开封交通银行经理。有一次,父亲生病住院,无法处理业务,每天寄来的书信和文件逐渐堆满他的办公室。望着堆积如山的信件,袁晓园自作主张,开始处理它们。她按轻重缓急把信件一一分类,处理得有条不紊。父亲回来看到后,对女儿的表现非常满意,就试着把一些常规性事务交给她处理,她总是能出色完成。
18岁那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袁晓园激情澎湃,她感到人生来到了抉择的关口——是继续在深宅大院里当大小姐,还是勇敢走出去实现人生价值?面对父母的担心与苦劝,她选择了走出去。
走出从小长大的温室,袁晓园决定第一站去上海。到了上海后,她听说刘海粟开办了上海艺术学校,正在招生,立即前去投考,并被破格录取。在上海艺术学校学习期间,袁晓园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三个月后,一个机会来了,这让不安本分的袁晓园动了心。原来,她看到报上有一则江苏省政府招聘秘书的启示。她想到,这是自己走上社会的一个绝佳机会。她信心满满地赶赴南京应聘,结果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江苏省农矿厅厅长何玉书的中文秘书。
袁晓园
这是袁晓园步入政坛的标志。她工作非常努力,上级对她赞不绝口。这期间,她并没有中断绘画学习,拜著名画家林风眠为师,画工长进得很快。1928年,南京举办首届书画展,袁晓园大胆地把自己的画作拿到展览会上出售,竟然还真被人买走了好几幅,这给了她莫大的鼓舞。
在袁晓园生活的时代,一个女孩子谋得省政府的工作,在旁人看来已经非常出色了。可是,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袁晓园感觉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所以,她又出人意料地决定要出国留学。
1930年初,江苏省政府机关的高鲁被派往瑞士日内瓦担任驻外公使。袁晓园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这是她出国的好时机。她立即找到高鲁,毛遂自荐,愿意担任对方的中文秘书,希望能一同出国。一开始,高鲁拒绝了她,但她并没有就此放弃。她三番四次上门,软磨硬泡,最终打动了高鲁,后者同意带她出国,但不是当秘书,而是帮助她去留学,只是经费要完全自理。
袁晓园书法
对此,袁晓园自信有办法解决。她没有向父母伸手,而是想了一个办法:邀请一些要好的朋友聚会,请他们帮忙筹集路费。朋友们纷纷劝她,有的说,省政府这么好的工作,放弃可惜了;有的说她不会外语,留学很难;还有的说,一个女孩子到国外去太冒险……袁晓园不为所动,她说:“干任何事情都会有得有失,不冒一点风险是不可能的。人生要有所作为,就要敢于冒险,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朋友们被她说服,纷纷解囊。
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旅行,邮轮终于到达法国南部的马赛港。袁晓园下了船,转乘火车,到达巴黎,进入普鲁士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由于此前她并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的学校教育,一下子跨入大学学习,还是非常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当然是语言不通,虽然她在邮轮上时就已坚持天天学习法语,掌握了简单的法语会话,但距离大学的要求还是差得很远。
为了学好法语,袁晓园几乎没有过过节假日,她把一切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补习法语上。由于语言天赋和勤奋努力,仅用了一年时间,她的法语就说得很标准、很流利了。
袁晓园面临的第二个难题是费用。本来靠家里的支持是完全没问题的,但倔强的袁晓园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巴黎生存下去,完成留学。她先是找到中国驻法国大使馆,说明自己的情况,求得帮助,大使馆就让她帮助大使抄写文件,给她一份报酬,这可以维持她的基本生活。然后她又到巴黎市区华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帮人代写书信,赚得一些微薄的收入。为了完成学业,她省吃俭用,没有买过化妆品或新衣服,甚至没有上过一次饭馆。
正是凭着这种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袁晓园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全部课程,获得了普鲁士大学颁发的文凭。三年的留学生活让她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经受住了锻炼和考验。
1933年11月20日,蔡廷锴和蒋光鼐的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为树立新风,为民办事,人民革命政府招贤纳士,广揽人才。当时,袁晓园刚从法国学成归来,尚未就业,善于抓住机会的她自然不会错过。她立即赶往福建省政府应聘,求贤若渴的蔡廷锴高兴地接见了她。
了解到袁晓园精通法语、学过政治经济学后,蔡廷锴立即委任她为厦门市营业税务局副局长,她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女税务官。袁晓园深感责任重大,她向蔡廷锴保证,人民交的钱、政府收的钱,中间的距离越小越好,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盘剥,将收到的钱拿来支持人民革命政府。
在外人看来,税务官的工作是一个充满“油水”的职业,但袁晓园克己奉公,清廉从政,每个月只拿规定的基本薪金,其它额外照顾统统不要,对“外快”更是拒之门外。为了尽快打开工作局面,她从父亲那边聘请了一个专业人士来当助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袁晓园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按照税务法律法规制定出一套管理办法,确保各个环节按章办事。针对以往存在的诸多问题,她发动大家查漏洞、补漏洞。还开展一年两次的例行检查,针对查出的问题逐一研究改进措施。这样一来,漏洞少了,税收明显增加,对当时的人民革命政府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
耿直正气的袁晓园在工作中不怕得罪人,每当发现有人在税收上做手脚,不管是谁,她都敢于批评,不留情面,需要处罚的也毫不手软。由于她行端坐正,又敢抓敢管,一段时间后,税务局的面貌大为改观,风清气正。她的突出表现得到了福建省财政厅厅长的赞赏和支持。
新亚强:公司股票价格近期波动较大 可能存在非理性炒作
可惜好景不长,那个时代,税官是一个肥缺,想要从中捞一杯羹的人太多了,袁晓园坚持按章办事,斷了一些人的财路,特别是那些被她查处的人,更是对她心怀不满。他们串通起来,罗列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状告袁晓园,并在工作中设置障碍,百般刁难,千方百计地想把她排挤走。后来,蔡廷锴和蒋光鼐从福建撤走,袁晓园失去了支持,工作举步维艰,她痛定思痛,决定辞职,离开厦门。
在回国后几年的工作实践中,袁晓园既有收获,也有遗憾,但这还不是她想要的理想状态,她要当一名外交官。可是,她的外交知识缺乏,并不具备成为外交官的素养。于是,她决定再次到法国留学。这一次,她就读于巴黎大学,主攻国际关系学。凭借着对国际关系事务的兴趣,袁晓园学习成绩优秀,只花了两年时间就拿到了学位。
文凭有了,如何才能实现外交官梦想呢?经过深思熟虑,袁晓园决定走老路子——主动推荐自己。于是,她给当时担任外交部长的宋子文写了一封信,信中着重谈了自己要当外交官的原因,并明确表示可以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任职。读了袁晓园的信,宋子文虽然与她素未谋面,但也从中感受到了她的才气和担当。他专门派人对袁晓园进行考察,认为她非常适合从事外交工作,便任命她为中国驻印度加尔各答领事馆副领事,她因此成了中国的第一位女外交官。
袁晓园到加尔各答上任时,正值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她到处奔走呼号,往返于各地的华侨之间,为抗日战士募捐,购买军用物资转运回国,支援抗战。募捐的物资常常遭到当地政府的无理扣押,每一次,她都理直气壮地找当局交涉,言辞犀利,气势逼人,对方往往理屈词穷,最后不得不放行,袁晓园的名声也逐渐传开。
支援抗战之余,袁晓园还有一项职责是主管侨民教育。有一天,她去到一位老华侨的家里,看见墙上挂着一根鞭子,她大惑不解,便问老华侨鞭子有何用。老华侨回答说:“我鞭策不好好学习汉文、不讲汉语的儿孙。华侨不学汉文,就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炎黄子孙。”老华侨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袁晓园,她意识到在华侨中推广汉语的重要性。于是,她力排众议,开办中文班,自编浅显易懂的汉字教材,亲自授课,前来学习中文的华侨越来越多。
在加尔各答任职期间,袁晓园认真履行职责,热心为侨民办事,赢得了华侨的尊重。后来,袁晓园的丈夫叶南赴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武官,袁晓园便离开了加尔各答,与丈夫一同赴法工作。听说袁晓园要离开,华侨们排长队给她送行。
袁晓园书法
1947年下半年,袁晓园随叶南奉调回国。时局变化得很快,袁晓园从人心向背上感到国民党已经没有前途了。她在多次会议发言中痛陈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腐败无能,大声疾呼国共合作,实现中国统一,实现永久和平。她主动脱离国民党,放弃高官厚禄,取道香港赴美。
到了美国后,袁晓园先是在新泽西州魏怀义中学任教,后到纽约市立大学教中文,又在西东大学办“汉语拼音方案”训练班,专门培训美国的汉语老师。这时,袁晓园听说联合国秘书处在招考职员,她再一次抓住机遇报考,以牢固的中文基础和流利的英语、法语、阿拉伯语,被录取为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人员。
一开始,袁晓园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登记各国政府或领导人向联合国赠送的礼品,然后将这些礼品按程序移交给专门保管的人。除了完成这项工作,袁晓园又主动争取,承担了给送礼的各国政府和领导人复信的任务。她发挥自己文字功底深厚的优势,认真写好每一份答谢词。有一次,新加坡政府赠送联合国一尊和平之神塑像,秘书长让袁晓园用中文写一句答谢词。她写道:“愿全世界人民在没有战争的宁静环境中愉快而和平地生活。”这句话不仅写得精彩,而且字迹端庄、清秀,受到了联合国许多高级官员的称赞。
袁晓园自信可以做更多工作,她又兼做起了中文翻译。她和懂英、法、俄、西班牙四种语言的职员一道工作。平时,他们各自负责翻译各种语言,遇到工作繁忙或有人生病、外出时,都是互相帮忙。其中,袁晓园帮得最多,因为只有她懂中文。虽然忙碌,但她从来没有怨言,联合国秘书处领导称赞她是“多能翻译”。
从1972年起,袁晓园和叶南夫妇每年都要回中国一到两次,促进中美文化交流。1985年初,她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放弃美国国籍,回国定居。当时,袁晓园一家12口人都在美国生活,她的这一决定引起了不少议论。其时,中国国门初开,出国热正兴,而她加入美籍已30多年,却在耄耋之年突然放弃美籍,离开丈夫和一众儿孙。不少人劝她,岁数这么大了,留在美国安享晚年就好了,但她说:“享福?无非就是打打桥牌、吃吃喝喝,于己于社会有何益?”
袁晓园来到北京的美国驻华大使馆,提出要放弃美国国籍,美大使馆文化参赞大吃一惊,对袁晓园说:“原来人们总是向我打听怎样才能获得美国国籍。而向我询问如何放弃美国国籍,你是第一人。”由于袁晓园在中美文化界享有很高名望,这位文化参赞也很敬佩她,于是参赞建议:“我们尊重您的选择。不过如果您愿意在回归中国后继续保留美国国籍,我们可以发给您一个签证有效10年的护照。”
袁晓园拒绝了,她明确告诉参赞:“中国法律是不承认双重国籍的,我既然要重新加入中国国籍,就不能取巧。今后,我虽然不能算是美国人了,但还是美中文化交流基金会的副会长,有义务为发展中美两国的友谊和文化交流服务……我是要为中美友好竭尽努力的。”
1985年2月,带着半个世纪的风尘和一颗赤子之心,85岁高龄的袁晓园毅然离开家人,只身回到祖国,定居北京。
袁晓园归来后,祖国和人民给了她很高的荣誉。当年3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协第六届三次会议上,增选袁晓园为政协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增补她为常委。为此,她还特地赋诗抒发感怀,其中一首写道:
夕阳未必逊晨曦,昂首飞鬃奋老蹄。
春蚕萦绕千千缕,愿为人民吐尽丝。
袁晓园积极努力发挥余热,成为当时年龄最大的社会活动家。她创办了颇具规模的晓园中医院;倡导建立“国际友谊林”;资助重建秦文泰山石刻古迹;创立了袁氏拼音方案……为了推动这些事,她花光积蓄,在所不惜。这一切,无不体现出她浓浓的桑梓情怀和爱国热忱。
2003年11月17日网络股指配资哪家好,袁晓园安详地告别了她执着探索的传奇人生。